晨光漫过骊山起伏的山脊,将黛色的轮廓染成暖金,随后穿过薄雾与树梢,轻柔地铺洒在西安科技大学的校园里,让这座校园在历史山脉的映衬下,既有晨光的鲜活,又藏着与骊山相望的静谧。恰逢周一升国旗,我们来到升旗广场参加升旗仪式。
国旗护卫队迈着铿锵的正步从远处走来,靴声踏在地面,每一步都掷地有声。当《义勇军进行曲》的第一个音符响起,鲜艳的五星红旗顺着旗杆缓缓攀升,所有人不约而同地抬手敬礼或凝视,风拂过衣角,也吹动着旗面,直到那抹红稳稳停在杆顶,在晨风中猎猎作响,广场上的寂静与国旗的飘扬交织,这一刻的庄严与肃穆,深深印在每个人心里。
八点钟准时开始一天的训练,而每天的第一步,遍是站军姿与练习队列。
站军姿远非简单的站立。它要求双脚分开六十度,双臂自然下垂,中指紧贴裤缝,身体微向前倾。这个看似简单的姿势,实则蕴含着军人气质塑造的奥秘。大家即使满头冒汗,也都在坚持,这是我们意志的体现。站军姿磨练的不仅是体魄,更是那种“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”的心理素质——这或许就是中国军人挺拔形象的起点。
队列训练则将个体与集体完美融合。“齐步走”不是一个人的表演,而是一支队伍的协同。从最初步伐凌乱、摆臂参差,到后来脚步声合一、动作整齐划一,这个过程让我们深刻理解了“集体”二字的重量。当每个人的动作成为整体的一部分,当整齐划一的脚步声在操场上回荡,一种前所未有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。
迷彩服被汗水浸透,战术靴里灌满了训练场的沙土。我们趴在灼热的地面上,这一刻,我们不再是象牙塔中的学子,而是战场上需要生存下来的士兵。过去的八天的军训中,格斗术与战场救护课程像两条交织的生命线,重塑了我对军事训练的理解——它不仅关乎攻击与防御,更关乎生命与尊严。
训练场的阳光里,迷彩队列呈格斗姿势站定,拳心紧扣、沉肩收腹。口令落下的瞬间,“哈!”的呐喊刺破空气,直拳迅猛前递,小臂绷成一条直线;侧闪时脚步擦地有声,格挡动作干脆利落,手肘精准架开“来拳”;擒摔时腰背发力,重心稳扎地面,整套动作衔接紧凑,汗水顺着下颌线滴落,眼神却始终锐利如锋,每一个招式都透着青春的刚劲与专注。练的不只是进攻队形,更是如何形成相互掩护的保护网。每一个战术动作都蕴含着减少伤亡的智慧,每一次战术选择都关系到生命的存续。
战场救护课程带来了更为直接的震撼。当我第一次将三角巾绑在“伤员”流血的手臂上,我明白了战地救护的极端挑战性。这些技能不仅需要技术熟练,更需要在高压力环境下的冷静判断力——这正是战术训练所培养的核心能力。
这次演练让我深刻认识到,格斗术与战场救护是一体两面的战争艺术。没有良好的战术素养,救护者可能成为下一个伤员;没有救护能力,战术胜利将因伤亡而失去意义。战场上,每一个士兵都可能是救护者,每一个救护行为都需要战术智慧。
八天的学习生活中,这些体验带来了深远启示。我学会了在压力环境下保持冷静,在突发事件中优先处理关键问题,在团队中既做好自己的职责又随时准备支持他人。这些能力不仅适用于战场,同样适用于生活中的各种挑战。
军训已然过半,迷彩服可以脱下,但战术意识与救护技能已融入我的血脉。我明白了,真正的坚强不是不怕死亡,而是尊重生命;真正的勇敢不是无畏冒险,而是明智地保护自己与他人。这段迷彩青春教会我的,不仅是军事技能,更是一种对生命的责任与敬畏——这或许就是当代青年最需要补上的一课。